“最美铁路人”马小利:热衷发明创造的“工地鲁班”

时间: 2024-02-24 10:55:31 |   作者: 隧道支撑台车

  在铁路施工现场,总能看见一个皮肤黝黑、朴素清瘦的身影奔忙于桥隧之间,说话还带有浓重关中口音。他就是中国铁建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成渝中线铁路钢构班班长马小利。他参与了兰渝铁路、兰新高铁、浩吉铁路等国家重点铁路工程的建设,他研制的二合一喷锚混凝土自动配料机、多功能吊装设备在施工中实用又高效,他用智慧和实干完成了从农民工到“金牌蓝领”的华丽转身。

  “我学历不高,只有初中学历,那时候家境不好,为了尽快就业,就去学了电焊。”1月23日,在咸阳市中国铁建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马小利回忆起自己刚走上社会的时候,感慨良多。

  初中毕业的马小利来到一家机修厂当学徒,很快成了一名熟练的电气焊工。18岁那年,他离开家乡,进入建筑行业,随后辗转多地,开始了打工生涯。2006年初,35岁的马小利来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项目部打工,这也是他人生转折的地方。

  “当时,我所在项目部担负施工的龙溪隧道,全长7300多米,而且是一座高瓦斯隧道。掌子面需要加工一台开挖台车,但瓦斯隧道里不允许电焊作业。如果在洞外制作,隧道里还有衬砌台车挡道,长5米、宽9米、高6.5米的开挖台车根本没办法通过。我天天在现场观察、思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制作开挖台车的槽钢、角钢全部设计成用螺栓连接,再运到掌子面组装,整个台车共用300多个螺丝,一天就可组装完毕,既安全又省事。”马小利说,他的想法得到了项目部领导的支持,也最终在工地实现了,“这次实践之后,我们公司科技部门的同事来找我,让我申请一个专利,在他的帮助下,2010年,这个专利终于成功申请了。”

  这是马小利首次发明创作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就迷上了发明创造,一遇上问题,就愿意钻进去思考,直到研究出处理问题的办法。

  看到自己的加工创造让项目有了实质性的推动,马小利很开心,干劲也更足了。此后,在公司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马小利本着“项目缺什么设备就造什么设备、设备不好用就改造优化”的理念,自己画图、自己设计、自己加工制作。短短一年间,他与工友们共同克服地震破坏大、施工条件差、机械设备少等坏因,取得14项创新发明成果,其中无焊接开挖台车、二合一喷锚混凝土自动配料机、I型钢弯曲机、多功能吊装设备等实用实施工程技术成果,被身边的同事们称为“四大发明”,受到广泛赞誉。

  1月23日,在位于中国铁建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一楼的“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马小利领着华商报记者查看他这些年的创新成果,如数家珍。

  “这个专利叫‘隧道内施工车辆可自行调头装置’,简单来说,就是施工车辆特别大,进入狭窄的隧道后调头很困难,司机经常开进去10分钟,倒出来需要一小时。未解决这个问题,我有了在施工车辆下方安装调头装置的想法。”,马小利说,他和工作室的同事根据隧道空间特点设计制作“隧道内施工车辆可自行调头转盘”,该设备操作只需要按钮操作,车辆调头平稳,速度快,只需要30秒就可完成转向,解决了施工难题。

  “这个也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名叫‘隧道混凝土浇注自动检验测试报警装置’,这个设计采用交流220V电压转变成直流24V低电压、微电流,安全性能高,监测准确率高,能保证实施工程人员随时监控混凝土浇注时的高度,2小时后可复检拱顶混凝土浇注是否饱满和有无空腔,是一种达到符合质量发展要求的隧道拱顶混凝土浇注自动监测报警装置。”

  马小利说,这些发明创造看起来没那么高大上,但是在工地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都很实用,切实解决了施工中的问题,提高了施工效率。

  从初中毕业的农民工转身为“技术大拿”,这对马小利说,一切来得并不是特别容易,成绩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读、冥思苦想的积累,“我都是利用下班时间看书学习,加工模型反复探索修改,图纸画了一摞又一摞,直到成品满意,才长舒一口气。我始终坚信,所有的研发都是未解决生产间题,而处理问题的前提就是察觉缺陷。”马小利说,现在自己依然坚守在施工一线,只有在施工现场,才能察觉缺陷、才可以找到创新的方向。

  为了给自己的创新实践添加动力,马小利一直积极参加各种培训,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他欣喜地和记者说,2023年,他在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获得了本科学历,自己学习的同时,他也很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我们工作室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他们理论都很厉害,我经常会请教他们,也会把我实践中的经验分享给他们,希望年轻人快速成长,攻克更多的技术难关,研发出更多的成果运用于施工现场。”

  作为中铁二十一局三公司“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马小利迄今获得各类技术创新成果、国家专利61项,其中有20多项研发成果在多个项目得到推广应用,为企业创效节支2000余万元,自己也实现了从“农民工向“金牌蓝领的华丽转身。

  此次被评为“最美铁路人”,马小利说,他认为这个荣誉“沉甸甸的”。“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我们工作室、我们集团公司一起努力的结果,其实很多人都会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我只是比想法多做了一点点,把想法转化为了技术成果。”马小利说,展望未来,他还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工地一线,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施工现场实际。